1. 701研究所領導班子
武漢研究所主要是中船重工底下的6個研究所,包括701,719,712,722,717,709所。下面分別介紹一下:
701所:總體所,主攻艦船設計。招收專業方向齊全。作為總體所,平均待遇要高于其他裝備所。但是對于個人發展來說,弱電類(如計算機,電信,電子)等專業學生進去不是特別合適。建議船舶,機械,電力,控制等專業的同學去。
719所:總體所,主攻潛艇設計。和701一樣,待遇較好,招收專業多。對于專業上仍然是弱電不太合適。
712所:電機所,研究電機。過去不匝地,近幾年隨著任務增多,待遇有大幅提高。如果是電機等強電專業的同學,建議去這里。
722所:通信所,研究天線。待遇與712差不多,也是近幾年發展很快。比較適合微波,電磁場等通信專業的同學。
717所:光電所,研究光電設備。待遇比712,722略好。目前參與國家光電實驗室建設,發展前途很大。這里當然和光電,電子,通信,計算機等弱電專業比較對口。
709所:計算所,研究計算機。老牌計算所,名氣較大,近幾年由于,行業競爭激烈,地位有所下降。待遇上和717差不多。比較適合計算機,電信,控制等專業的同學。
2. 719研究所歷任所長
“719所”指的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船重工,CSIC)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由原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部分企事業單位重組成立的特大型國有企業。
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資產經營主體,主要從事海洋裝備產業、動力與機電裝備產業、戰略新興產業和生產性現代服務業的研發生產,2018年已連續7年入選世界500強企業,排名第245位,位居全球船舶企業首位。
擁有上市平臺公司5家,境外機構18家,二級成員單位95家,其中二級企業66家,科研院所29家,總資產5002億元,員工17萬人。
3. 701研究所領導班子成員名單
701在業內是老大哥,如果你被分到軍品部門,那么你就等著享福吧,基本上五年之后有房有車,工作輕松,生活如意……哎,羨慕啊~~
4. 701研究所所長 簡歷
當然701所,頂頂大名。好多國家尖端研究的,701是總體所,任務來了都是701下發到下面各所的。
5. 701研究所領導班子成員
中國艦船重工集團701所是國企隸屬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是我國艦船科技、海洋工程重點骨干研究所
其性質屬國家事業單位,是國家863、973高技術項目研究單位、國家一級保密資格單位。701研究所也叫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始建于1958年,隸屬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6. 702研究所歷任所長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所702所? 如果你說的702是哪個所的話,效益非常的好,就是很辛苦,累 不過讀研期間工資高不高就不知道啦
7. 701研究所領導班子名單
為了找答案,我又重看了遍暗算,到第22集為止,安在天仍是特別單位701的副院長,后面的劇集里沒有再演他是什么職位,不過我估計很有可能會當上院長。
8. 701研究所副所長
12所 北京航天自動控制研究所(一院)
13所 北京控制儀器研究所(十院)
14所 北京特別機電研究所(一院)
15所 北京特種工程機械研究所(一院)
17所北京控制與電子技術研究所(一院)
18所 北京精密機電控制設備研究所(一院)
19所 北京航天信息情報研究所(一院)
101所北京航天試驗技術研究所(一院)
102所 北京航天計量測試技術研究所(一院)
23所北京無線電測量研究所(二院)
25所 北京遙感設備研究所(二院)
203所北京無線電計量測試研究所(二院)
204所 北京計算機應用和仿真技術研究所(二院)
206所 北京機械設備研究所(二院)
207所 北京環境特性研究所(二院)
208所 北京電子文獻服務中央(二院)
210所 西安長峰機電研究所(二院)
31所 北京動力機械研究所(三院)
33所 北京自動化控制設備研究所(三院)
35所 北京華航無線電測量研究所(三院)
303所 北京振興計量測試研究所(三院)
304所 北京京航計算通訊研究所(三院)
306所 北京特種材料及應用研究所(三院)
310所 北京海鷹科技情報研究所(三院)
502所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五院)
503所 北京衛星信息工程研究所(五院)
508所 北京空間機電研究所(五院)
511所 北京衛星環境工程研究所(五院)
512所 北京空間科技信息研究所(五院)
514所北京東方計量測試研究所(五院)
529廠 北京衛星制造廠(五院)
701所 北京空氣動力研究所(直屬)
702所 北京環境強度研究所(一院)
703所 北京航天材料與工藝研究所(一院)
704所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十院)
706所 北京計算機技術及(應用研究所(二院)
707所 航天科技情報研究所
708所中國航天標準化研究所
710所 北京信息與控制研究所
772所 北京微電子技術研究所(九院)
801所 (八院)
803所 (八院)
807所 (八院)
811所 (八院)
812所 (八院)
813所 (八院)
9. 701研究所歷任所長
蘇州中學培養的名人有好多,據我所知有以下62位。
施建明,1978屆,商業經濟學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
陸 軍,1981屆,中國電子科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建軍,1985屆,生物醫學工程教授,加拿大國家工程院院士。
莊小威,1987屆,哈佛大學物理化學雙聘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化學與化學生物、物理學雙聘教授,國際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生物物理學家。
陸路德,1961屆,化工專家,白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吳培亨,1956屆,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殷瑞鈺,1953屆,鋼鐵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陸汝鈐,1952屆, 計算機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陸埮,1952屆,天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周邦新,1952屆,核材料和核燃料元件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震康,1952屆,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名譽院士。
李正名,1948屆,化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森元,1948屆,液體火箭發動機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屈梁生。1948屆,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彤華,1947屆,病理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程慶國,1946屆,土木工程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守覺,1943屆 半導體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李政道,1943屆,物理學家,中科院外籍院士。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獎。
周維善,1941屆,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殷之文,1937屆,材料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元楨,1937屆,譽為“生物力學之父”,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朱汝瑾,1936屆,化學科學家,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程民德,1935屆,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黃培云,1935屆,粉末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守武,1935屆,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宋鴻釗,1934屆,婦產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陸寶麟,1934屆,醫學昆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朱洪元,1934屆,理論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錢保功,1934屆,化學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馮新德,1933屆 高分子化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就讀于東吳大學附中。
汪聞韶,1928年土力學及土壩、地基抗震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大煜,1925屆,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顧翼東 1918屆 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就讀于東吳大學附中。
易家訓(1918年—1997年)是流體動力學家,中國貴州貴陽人。 1934年--1937年就讀于蘇州中學。1937年考入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工學院土木系,1941年畢業。
張鐘華,1940年7月生,江蘇蘇州人,中共黨員。1954年~1957年就讀于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196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電機系。
何鳴元,男,1940年2月8日出生于蘇州。蘇州中學1957屆畢業生。1961年畢業于華東紡織工學院應用化學專業。
鄒競,感光材料專家。1936年2月9日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平湖,1954年從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畢業后,被選派到蘇聯學習。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蘇肇冰,男,1937年生。1953年蘇州中學畢業,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F任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1991年被選為學部委員?,F為中科院院士。
錢鳴高,1932年12月生,江蘇無錫人,中共黨員。1950年畢業于江蘇省蘇州高級中學,1957年北京礦業學院研究生畢業,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沙慶林(1930年5月7日—2020年2月23日),江蘇宜興人。1949年蘇州中學畢業,1952年上海交通大學畢業,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鏡芙,男,1930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潯鎮。1944年-1947年在蘇州中學學習。195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電機系。曾任七院701所副所長、副總工程師。1988年晉升為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91年起享受國家特殊津貼。1995年5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程天民,1927年12月生于江蘇宜興。1942年~1945年就讀于蘇州中學?,F任第三軍醫大學科學技術委員會主席,總后勤部衛生部專家組成員,中華創傷學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
謝毓元,有機化學與藥物化學家。1924年4月19日出生于北京市,原籍江蘇省蘇州市。自江蘇省蘇州中學畢業后入清華大學化學系讀書,1949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9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院士。
馮康,生于1920年9月,江蘇蘇州人。早年就讀于蘇州中學,1944年畢業于重慶中央大學物理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吳中偉,江蘇江陰人,1918年7月20日生,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36年畢業于省立蘇州高中,1940年畢業于國立中央大學土木系。
吳傳鈞,經濟地理、人文地理學家,1918年4月2日出生于蘇州,1943年畢業于前中央大學地理系,1943年獲理科碩士學位,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錢人元,1934年蘇州中學(高中)化工科畢業后入浙江大學化學系學習。1944~1947年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化學系進修?;貒?,歷作廈門大學、浙江大學副教授。1956年迄今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北京)研究員。1981年~1985年任所長、中國化學會理事長、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學科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
談鎬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力學家和應用數學家。1916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蘇吳縣。1935年畢業于蘇州中學,1939年獲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工學學士學位,1940年于成都航空機械學校高級班畢業。
胡寧,中國科學院院士。1916年出生于江蘇省宿遷市。1930年考進蘇州中學,畢業后,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后轉學到清華大學物理系。
姚鑫(1915一)中國科學院院士。1915年10月出生于江蘇常熟市,1932年蘇州中學畢業后考入浙江大學生物系,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
劉建康,著名魚類學和淡水生態學家。1917年9月1日出生,籍貫江蘇吳江。1938年畢業于蘇州東吳大學生物系,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生物學部常委。
李競雄,1913年出生,作物遺傳育種學家。江蘇蘇州人。1932年畢業于蘇州中學。1936年畢業于浙江大學農業植物系。
楊澄中(1913年~1987年),,著名實驗核物理學家。1913年4月17日生,江蘇常州人。原為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吳浩青,物理化學家,1931年由蘇州中學考入浙江大學化學系,1935年畢業獲理學學士學位,1988年起,任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電分析化學開放研究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廈門大學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國際鋰電池科學顧問委員會委員,1990年任第二屆亞洲固態離子學會顧問委員會委員。
錢偉長,1912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蘇省無錫縣鴻聲鄉七房橋村,15歲考取蘇州中學讀高中,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6年當選為波蘭科學院外籍院士。
時鈞(1912—2005),出生于江蘇常熟?;瘜W工程學家、教育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錢令希,生于1916年7月,江蘇無錫人。1927年~1928年就讀于蘇州中學初中部。1936年畢業于上海中法工學院,1955年首批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龔祖同先生(1904~1986),是中國現代光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我國著名的光學專家、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創始人、所長。
陳檻運,1916 年 6 月出生, 1933 年至 1936 年就讀于蘇州中學高中部化工科第二屆。 1940 年 6 月畢業于中央大學化學工程系, 1990 年國務院頒發證書,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1993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姚建銓,著名激光與非線性光學專家。1939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1957年由江蘇省蘇州中學畢業考入天津大學精儀系,1965年研究生畢業于天津大學并留校任教。1997年姚建銓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10. 719研究所領導名單
黃旭華萊垍頭條
隱姓埋名三十年,荒島求索,他和同事們讓中國成為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巍巍中華的遼闊海疆,從此有了護衛國土的“水下移動長城萊垍頭條
黃旭華(1924年2月24日- ),男,中國核潛艇之父,廣東汕尾人,1924年3月12日出生于廣東省汕尾市紅海灣區田墘鎮,祖籍廣東省揭陽市揭東區玉湖鎮新寮村,交通大學1949屆校友,中船重工集團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中國第一代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導彈核潛艇總設計師。條萊垍頭
黃旭華為中國核潛艇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核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的多次海上試驗任務中,作為核潛艇工程總設計師、副指揮,開拓了中國核潛艇的研制領域,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萊垍頭條